加快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调查研究报告
2024-07-03 13:17
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农业发展效率效益、实现种业“自主可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一以贯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种业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先行的重要内容。2022年8月,农发集团联合国资公司出资10亿元设立种业集团,迈出了我省超常规发展种业的关键一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殷切期望,引起了省内外高度关注。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种业集团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加快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努力跻身全国前十大种业企业,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重难点问题。结合主题教育调研活动,由集团总经理毛利豪、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城联合领衔,带领本级相关部门及种业集团负责人,先后赴北京、四川、重庆、湖南及宁波、绍兴等地,走访中国农科院、湖南杂交稻中心、先正达集团、隆平高科、大北农、微萌种业等种业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深入种业集团生产试验的田间地头,在调研中分析问题、交流想法、研究举措,形成本研究报告。
总的来看,当前种业发展环境喜中带忧。喜的是,中央和我省高度重视种业发展,不断强化优化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忧的是,国内种业市场容量有限,虽然随农业产业化、种植规模化提速,市场将逐步增长,但也仅是个位数的增长;同时,国外种业巨头加速在国内渗透,国内龙头企业持续扩张,尤其是全国各省纷纷整合优质经营资源、大手笔投资创立地方国有种企,使种业领域竞争愈加激烈。作为行业新生力量,浙江省种业集团要在激烈竞争中冲出重围、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始终对市场环境和行业趋势有清醒认识,始终对自身优势和不足有清醒认识。
一、当前种业发展面临环境和突出问题
(一)深刻认识种业所处市场环境
经过多年的大投入、大整合,全球种业已然形成“两超(拜耳、科迪华)四强(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科沃施)”主导、稳定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特征十分明显。国内种业市场总体较为分散,前5大种企市场占有率合计12%左右,但龙头强企争相扩张态势明显。例如,隆平高科近年来在国内外大举并购,快速挺进全球农作物种业十强;大北农集团在玉米、水稻、大豆等种子领域加快布局,并购扩张非常快,育种研发也已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种业寡头强企以丰富的种质资源储备、优势突出的品种系列、高企的知识产权壁垒、强大的研发梯队等形成了进入者壁垒,在后入者面前竖起了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021年,中央发布《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全国多个省份整合本地农科院所、农业大学和种子企业资源,纷纷组建本省种业集团。目前,浙江、上海、山东、云南、广东、四川、河南、陕西等17个省市已经挂牌成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加上种业兼并重组持续深化,省内外企业双向市场进入、渗透更加明显,集团种业将面临严峻市场考验。
(二)深刻认识行业发展趋势特性
农作物种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强投入、长积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历程看,育种研发经历了以科研院所为主、政企联合和以大型跨国种子企业为主的三个阶段,当前大型种子企业已成为育种研发的绝对主力。2009-2021年,拜耳公司研发费用从27.46亿欧元增长至54.1亿欧元,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2%;2018-2020年,先正达集团研发费用分别达92.0亿元、95.3亿元、99.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均超6.5%。
基因编辑、转基因和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育种技术正在加快应用转化。基因编辑是一种比较准确的对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删除、增加、替换基因,从而实现重塑生物体目标。目前,美国农作物种子80%以上是基因编辑种子,水稻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权主要掌握在美国各高校和企业,小麦基因编辑主要应用日本烟草公司植物创新中心的转化技术专利,蔬菜品种的基因编辑体系正加紧建立。因全球粮食短缺问题,转基因技术应用方面也出现了新局面。2020年,全球批准44项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农作物面积已增加到1.9亿公顷;目前,我国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品种证书已审发两批,商业化推广已“箭在弦上”。
此外,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4次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种业科技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批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机构以及跨国种子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展基因资源发掘、新技术研发和新品种创制,已取得了一批颠覆性的创新成果。调研发现,中国农科院、之江实验室等科研院所,以及先正达、华智生物等领先企业投入巨资,加强智能计算育种技术研发及应用。
(三)深刻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
种业集团虽然成立不久,但并非一张白纸,其前身省种子公司历史悠久,勿忘农品牌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较高美誉度,中早、台绿等系列品种在长江流域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关键是已经形成了一套与科研院所研发团队长期紧密合作的有效办法。此外,我省以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为引领,特色优势突出的农业科研体系也是集团可依靠的力量。作为全国高效生态农业先行省,我省水稻、西兰花、油菜、西甜瓜、鲜食大豆等一批自主选育品种积累了一定先发优势。还有浙江自然生态多样,农作物种质资源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或可依托的力量。
但综合实力与专业运作能力的不足或制约也非常明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种业集团要快速成长,必须走自主培育与投资扩张相结合的道路,但这两条路都不好走。自主选育方面,选育方向与技术路线都需要专业判断,要对技术和市场两个方面的趋势及可行性有精准把握,要有比较强的研发组织推进能力。另外,新品种选育周期非常长,一个成熟品种,从种子研发到商业化推广至少需要5-8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定力。
二是专业投资能力不足。对种子企业的投资,种质资源和品种权的财务评估是一大难题,高溢价投资的支撑依据往往难以量化。一方面,许多中小民营种子企业虽然品种特色优势突出,但普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账目不清等问题,增加了处理难度,投资风险难估。另一方面,高估值投入后,产出存在不确定性。育种研发本身环节多、不可控因素多,育成后是否能推广还存在政策风险、市场替代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等。
三是高层次专业人才招引困难。行业寡头和强企本身还在持续扩张,在招揽人才上不惜重金。调研发现,先正达中国引进玉米育种首席科学家年薪高达1700万元,另外还有期权等激励。大北农招揽首席科学家开出1000万元以上年薪,育种科研骨干人才年薪100万以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国家和省人才计划,也加入了高薪揽才的竞争。湘湖实验室招聘学科带头人,年薪开出200万以上。不但是起薪高,还给高水平人才提升发展予以综合方案支持,在实验室建设、团队人员配备、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予以一揽子扶持。与行业龙头强企及新兴科研单位相比,种业集团的平台层级及引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都缺乏吸引力,导致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进一步明确集团种业定位
(一)提振信心增强种业发展驱动力
从市场发展长期趋势看,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作物种子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且特色作物种子需求增长更快,但增长曲线与种植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进程关系紧密。我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城市化率还不足70%,消费升级态势明显,特色优质和功能性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为我们抓住细分市场机会,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机会。
据知名农业和动物健康智库Kynetec测算,2020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为463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40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预计到2025年,全球种业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到527亿美元;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估计为552亿元,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25 年,规模有望达到732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8%,快于2015-2020年的2.3%。
(二)找准定位培育细分市场竞争力
我们认为,依托我省特色农业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和集团产业协同潜力,走科企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投资拓展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道路,立足本省加快拓展长江流域市场,打造“特色种业领军企业”,是集团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稻种业。不断迭代更新,巩固扩大早稻优势品种市场领先地位,发力东北等常规稻市场;继续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大力提升品种抗性、品质和产量,如耐盐碱的海水稻;加大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密切关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水稻研发、审批推广进程。
油菜种业。适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要求,重点开发适应我省和长江流域气候特点、及水旱轮作和宜机化需求的油菜新品种,争取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性取得突破。
瓜菜花卉种业。着重在区域市场潜力大的西兰花、西甜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芹菜等细分门类加强研发推广,运用和创新基因编辑技术,力争取得标志性育种成果。
三、支持种业发挥优势创新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优化种业发展顶层设计,全面提升专业决策力、资源整合力、品种创新力、人才吸引力,力争通过5年左右努力,实现特色种业领军企业创建出成效。
(一)优化顶层设计,提高专业决策力
完善决策机制。建立种业科技与战略咨询委员会,选聘一批业内顶级专家和企业家对种业发展方向提供咨询建议,为董事会研究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提供咨询。适应种业专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种业集团董事会力量,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外部董事,外部董事应牵头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实际发挥作用。
提升决策执行力。加强种业集团高管团队力量,注重专业性、行业影响及合作能力。董事会和经理层分设分责,明确由种业集团董事会对经理层实施任期考核,经理层薪酬与当期及任期经营绩效、品种创新绩效、育种创新能力、专业投资能力提升等挂钩;经理层成员选聘和退出由总经理提议,种业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研究方案,报集团党委审批;参照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做法,对种业研究院和各实体经营企业,明确分权授权,做到权责明确、责权利匹配。
(二)聚焦目标品类,提高资源整合力
发挥黑龙江绿农集团在地优势,加强研究东北常规稻种业市场格局,加快储备合适品种(如适应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适合辽宁、吉林的鲜食大豆、鲜食玉米等),寻找突破点,采取“定向供种-流转生产-收储烘干”等组合手段,实现产业链延伸。
着力打造农作物种子“浙江种业”商号和“勿忘农”商标,充分发挥“勿忘农”在行业内积淀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科研平台实力、人才队伍实力,着重在水稻、油菜新品种、新特性的选育开发、繁种和推广上发力,快速发展壮大。
持续推动省市国有种业企业重组整合,争取建立省市一体化的农作物种业旗舰企业。加强与农发产投联动合作,用好种业生态圈内专业投资人和社会专业投资机构力量。优化投资方式,创设种业投资基金,选择投资一批特色种业及相关产业的潜力企业,针对性采取培育提升措施,力争与现有优势企业联合重组上市。
(三)深化科企合作,提高品种创新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种业研究院为主体,加快引进领军人才和构建团队,完善研发试验条件,支持项目启动经费,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重点加强种质资源和品种创新鉴定评价能力。总结种业公司科企合作经验,进一步强化水稻、油菜育种研发,扩大合作院所和课题组范围,力争将更多有潜力的育种家队伍聚集起来,对合作紧密有效的育种家团队可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
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地方与瓜菜花卉产区优势,与先正达、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领先企业合作,探索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新技术在瓜菜花卉应用,加大力度开发新优品种。
借鉴物产—西安交大电缆研究院的做法,提升集团与院所合作层次范围,与浙大农学院、中农大、南京农大、华中农大、中国农科院等高水平专业院校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建共享、研发项目、人才培育上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深化与湘湖实验室等新型科研机构战略合作,建立双方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加强信息共享互通;以项目为纽带,深度开展技术、人才交流。条件成熟时,争取落地一家新型校企合作专业研究机构。
创新种业协作机制。牵头组建浙江种业产业创新联盟,将集团内外主要种业科研单位、经营单位聚拢起来,构建种业创新生态圈,形成区域协同商业化育种协作新机制。统筹建立集团科技创新基金,对种业及农业科技常态化项目预研、重大成果奖励、高水平人才引进等予以配套支持。在三级公司层面,对长期合作的育种家,可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探索以品种权、种质资源等无形资产入股,结成更为紧密的股权合作关系,创立多个细分方向的特色种业企业。创新板块协同机制,在综合考核中明确各方贡献量化办法。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吸引力
发挥科技型企业引才用人机制优势和国有企业综合实力优势,加快打造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种业人才发展平台。
人才引育方面。探索设立引才顾问,围绕人才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与集团契合度及利用国家和地方引才政策等方面,由引才顾问给予专业建议。借助省人才集团、优秀猎头机构等专业力量,以才引才、团队引才,对于优秀人才采取特殊程序或“一事一议”引进。创设博士后工作站,应届博士毕业生先进站工作再转任定岗。针对不同岗位需求,探索实施项目聘用、协议聘用、柔性聘用等不同的用人模式,充分激发人员活力。借鉴项目管理方式,赋予每个课题组一个明确的任务,通过明晰的任务导向分类推动项目进展。
薪酬激励方面。发挥好不同薪酬体系的“靶向”激励作用,建立包括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在内的多元薪酬体系。实施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将科研人员收入与获奖及成果转化挂钩,明确在职取得的科研成果一定比例归属团队和个人,对基础性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予以配套奖励,对选育等应用性成果给予转让费、推广提成等奖励。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设立重大成果奖、管理创新奖、党建与服务科研奖等荣誉体系,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更多新闻
2024-09-03
2024-09-03
2024-07-03
2024-07-03
2024-07-03
2024-07-03
关注农发集团
深耕粮农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一区。

省农发集团微信公众号

粮食集团微信公众号

绿农集团微信公众号

新农都公司微信公众号

农都公司微信公众号

实业公司微信公众号

乡投集团微信公众号

产业投资集团微信公众号

种业集团微信公众号